谁是蒙特梭利?
- 苏小妹老师
- Oct 15, 2018
- 14 min read
此文为苏小妹老师回忆录中文章。刊登于2018年2月28日国际华文蒙特梭利协会微信公众号
1989年,我怀着老二,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婴儿与母亲》的台湾杂志。我被其中一篇题为孩子的工作的文章慑住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台湾蒙特梭利基金会董事长单伟儒教授。这一眼,让我从此无法自拔。
一窍不通
我当时还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对于婴幼儿教育,一窍不通。这篇文章,阐述了孩子如何专注于“工作”,如何透过蒙特梭利设计的材料,获得日常生活能力、辨别感官讯息的能力、语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最后又如何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爱、自信、自尊又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杂志内页,还有一张台湾新民幼教图书公司刊登的荷兰新屋(Nienhuis)的彩色教具广告页。这对于一个中学老师,待产中的女人,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刺激。我当下就决定要找出谁是蒙特梭利?她究竟做了什么?她用什么方法让小小孩可以完成这么多惊人的学习效果?
美丽的邂逅
孩子出生后七个月,我决定利用周末四天,到台湾寻找我的蒙特梭利。此次单人出行,让我获得了四个宝贝。一是买了已故许兴仁校长在台南光华女子高级中学翻译的蒙特梭利的重要书籍。如《孩子的心智——吸收性心智》、《发现儿童》、《蒙特梭利新探》、《家庭中的小孩》、《了解你的孩子》等等(当时还未翻译《幼儿之秘》)…单是阅读这些书,就如把蒙特梭利和许校长请到家里一般。后来许校长成了我在幼教路上的启蒙老师。往后与他的书信往来、探访与邀约到新加坡分享,成了我理解教育事业、立定正确的价值观与教育态度的灯塔。他的字字句句,循循善诱,影响我至今。没有他,不会有今天的苏小妹。另一件宝贝是认识了新民幼教图书公司的吴旭民先生。他是一位热心善良的年轻人,我在他那里买了日本老师著,新民负责翻译与出版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套四本的图文并茂好书。解了我对蒙特梭利教育理论与教育材料的馋。还有一件宝贝是认识了《婴儿与母亲》杂志社老板,日后到台湾观摩学习,得到他许多的帮忙。一年后我带新加坡老师团到台湾学习,也得到他很好的招待。还有一件重要的宝贝,就是拜见了台湾蒙特梭利基金会董事长单伟儒教授。这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团队都是我求之不得的泉水。后来到旧金山学习蒙特梭利0-3岁教师课程,遇到Magda Gerber, 都是从这里开展出来的。第二年,我竭尽所能,恳请新加坡同安会馆(我祖籍福建同安)赞助,把基金会的重磅讲师张孝筠博士、熊桂芬老师、孙淑真老师,还有单伟儒教授和胡昌亚秘书长请到新加坡,做了两天千人大会。因为这些福报,让我坚定地走在这条成就孩子唯一的童年路上。
光华翻译的书
新民幼教社的书
张孝筠博士、熊桂芬老师、孙淑真老师和懵懂的我
已故许兴仁校长
弯路处处有鲜花
我跟许多爱上蒙特梭利的人一样,先是被她设计給孩子的学习材料給吸引了。恨不得快快学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只要知道如何操作了,就可以給孩子示范,孩子做了,就会变聪明了。我似乎看到了一条直路,坚信只要直直走,肯定可以到达目标。
后来我才知道,操作教具根本不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点
蒙特梭利一再强调她所设计的不是教具,而是給孩子操作的学习材料。她说:教具是帮助老师教学用的。比如老师要讲地球,就会拿出地球仪来讲解。而她设计的水陆砂纸地球仪和彩色地球仪,则是让孩子自己可以操作、可以触摸、可以观察、可以发现、可以讨论、可以对应地图等活动。学习材料最终让孩子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概念、海洋比陆地大的知识、每一块陆地又可以根据颜色,分出七大洲等。
后来我学到,每一样材料都设定了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比如洗手的一套材料,有水盆、水壶、毛巾、肥皂、水、有时还配上指甲刷、护手霜、脏水桶等。这一套材料的预备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自己洗手。最后达到的间接目的,可以是发展动作控制能力与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出秩序感、专注力和独立能力。但是,不论直接或间接目的,这些能力都不可能一蹴即成的。单是洗手,就可以翻翻覆覆,出现水流成河,孩子因为还不能平衡而翻跟斗。
Different Agenda 不同的议程
在幼儿园里要让孩子爱上工作,是一件非常考功夫的活。有时邀请根本不奏效,因为孩子心里有他们自己正在忙的事,也有他正在计划想做的。彼此的议程(Agenda)不一,不能强求。就如广东谚语:牛不喝水,压不得牛头低。我们只能把牛带到水边,让他决定是否喝水。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就在这里考你!
团体示范违背了自由的信念
此外,我也发现,团体示范,根本无法获得一对一示范的效果。这也是Pikler和RIE 的实践原则。一对一的链接,才能有机会建立互信的关系。也最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也最能在当下理解孩子的状况。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尊重孩子,提倡自由选择,那团体示范就违背了这个信念,因为当一个孩子想做时,并不表示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个点上也要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方便,或者脱不了传统的旧衣,要求孩子围在圈圈看老师示范。
如果教具操作不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点...
如果蒙特梭利老师没有材料給孩子做示范,老师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蒙特梭利发现的人类的倾向说起。
蒙特梭利观察孩子得出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依据。她发现孩子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让人类能因此得以生存、与人建立关系和完善自己。她认为这其实是全人类的行为特征 。她说:我是根据人类的倾向来设计我的教育方法,不然,就会与人类发展的规律相抵触。
她发现人类为了生存,会自然产生下列三种行为倾向:
1.方向感与定位点
为了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保证生存的基本要素,即找到住处、族群和猎物,人类会自然的寻找定位点作为记号,如大树、大石或某建筑物,然后根据这个定位点,向四处继续探寻。幼儿也有这种倾向。当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会下意识的东摸西碰,左跑右跳的,这主要是在利用自己的手脚为自己画张看不见的地图。这样,他们就能知晓“我在这里”的概念,同时更容易让自己融入新环境。
2. 秩序感
秩序感确定人事物的位置与顺序。特定的空间有特定的人、物品。比如厨房里有锅碗瓢盆、田里有特定的植物、动物和工具、事情发生的顺序及完成工作的顺序等。有了秩序感就能更好地预测,也能因此生出更多的信心与安全感。因此,人类倾向于有序的行事或摆放物品。从古至今,人们自然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类和排序,主要的原因除了因为凌乱会带来情绪外,更重要的是,秩序感能加强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因为秩序感能化繁为简。
3. 探索:
我们的环境充满刺激五感的色,声、香、味、触、法。人类因为新鲜好奇而进行探索。这种行为成了人类一种本能行为。探索的行为倾向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的外显行为。因为不熟悉,因此需要弄明白。这种倾向在婴幼儿阶段更为明显。
为了归属感的需求,人类产生了下列四种行为倾向:
4. 沟通
人类乐于分享思想、感觉和讯息给他人。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口语和书写语言,还有包括触摸、脸部表情、姿势动作、美术、音乐和舞蹈等。沟通使人与人得以链接和了解。面对面的沟通和世代相传的沟通,每天都在发生。人类不自觉的出现这种倾向,表示人类本来就有互通互助的本能。
5. 活动
人类基本上倾向于自发性地忙碌地活动或参与活动。每一个活动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或清晰的目标。即便材料不多,幼儿也能找到许多让他们活动的兴致或参与活动的方法。印度圣哲就曾说过:“work makes love visible 工作让爱看得见”。一个活动会产生,肯定是因为爱才能促成,才会出现。看到活动,就如同看到人类因为爱,爱这个活动、爱参与活动的人,爱活动的形式、或爱上活动的动机、活动产生的感官刺激。因为活动,人类才能始终兴致勃勃。
6. 想象
人类倾向于想象。因为想象能带来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实现完美结果的景象。想象也让人类充满生机和机会。没有想象,就难有文明。这种倾向,从幼儿阶段就已经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观察孩子,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两岁的孩子,就会在使用同样的材料时,偶然发现许多可能,在他们还没有口语之前,他们就尝试将这个发现,与他亲密的照顾者分享。今日大家所享有的文明产物,也都是通过人类的想象得来的。当然,有了想象,还需要有让想象实现的能力。
7. 操作
在探索、想象倾向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必然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类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自己发现的新事物。这种本能的行为倾向,在幼儿阶段最明显。这也是工具产生的原因。只有人类能设计工具、制作工具和改良工具。操作的倾向似乎就是人类的特点,由此制造出来的工具,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开拓疆域的可能。
为了完善自己,人类有了下列的行为倾向:
8.工作
人类透过工作感觉自我存在的价值。动手工作并看到进展让人们有成就感、自信和自尊。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劳动者。他们爱工作的程度是成人无法比拟的。成人因为社会组织的关系,很多会厌倦工作,但是孩子在自己成长的组织过程中,从不厌倦工作。除非他们受到成人的打压。蒙特梭利把孩子主动自发的让一件事发生,并且担负起责任的行为称为工作,因为这份工作的结果是成就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功——建构自己,所以,她希望用“工作”一词来形容和描述孩子这种兴致勃勃,主动自发的用心、用手、快乐的让一件事发生的过程。现代幼儿教育也有将这种现象称为“游戏”的。在蒙特梭利的著作中,也常会用到“play 游戏”一词,但她更喜欢用“工作”来称呼孩子这种自发性的行为。因为它的贡献超大。其实,如果我们用“学习”、“探究”、“发现”等词来形容都可以。“工作”一词,是蒙特梭利为了尊重孩子,让世人看重孩子的努力而特别将此行为的名称提升到和成人的工作贡献一样的地位。
孩子主动自发工作的结果,让孩子有机会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能量、收获知识、技能、同时还了解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这个主动自发的建构行为,让孩子“成人”。孩子因为努力的工作,所以他得到了与外界联系,拓展自己的机会。蒙特梭利认为她最大的发现是确定幼儿是透过工作才能回复到正常的状态。(光华版《幼儿之秘》,第26章, 工作的本能)
“幼儿渴望工作代表了一种活力的本能,因为不工作便无法组织他的人格——人藉着工作而建构自己。…一个人藉着从事双手的劳动来建构自己,双手的劳动成为他建构人格的工具,智力与意志的表现,并帮助他支配他的环境。幼儿的工作本能证明了工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人种的特征。” (光华版《幼儿之秘》,第26章, 工作的本能)
蒙特梭利发现幼儿时期出现的偏态行为,都是因为无法工作所留下的后遗症。她认为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是来自于那股幼儿被托付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每一个成人都是幼儿时期创造的产物
9. 重复
重复的行为倾向除了为了完善事工之外,还因为要进一步了解和发现。幼儿的重复行为更为显著。很多时候,一份工作或活动结束后,他们会重新再来,除了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外,感觉自己的能力也是重复的动力之一。
10. 精确
要求精确的倾向更像是与生俱来的。因为生命开始的时候,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发展都需要精确。初生的婴儿的动作看似笨拙,但是他们对自身需要的敏锐感觉,是最精确的。只要照顾者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会对环境中的人和物的辨识能力,精准的惊人。如人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味道和触觉等。再大一些时,他们会对物品排放错误,感觉不自在。三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要求把鞋子摆整齐东西要摆在正确的位子上等。精确的完成一件事能产生无限的满足感。蒙特梭利用了一个最贴切的比喻:就象星星运行在看不见的轨道一样。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自然在这方面拿捏的精确度,是人类还无法揭开的秘密。因此,不要忽视孩子对精确度的要求,更不要对孩子要求完美的完成工作而气愤,因为如果我们不顺应他们,我们其实就是造成他们偏离轨道,走向偏态的始作俑者。
11. 追求完美
以上对所有倾向都能归结到追求完美的目标。一旦我们开始探索、操作、或工作起来,我们都希望最终能达到我们自己能想象的完美境界。如此一来,我们同时强化了我们的思维、身体、和自己设计的任务中,也让个体的身、心、灵,得到提升。
不自觉的行为
一旦我们发现有一股潜藏的动力在推动我们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股动力无处不在。也因为这股动力,把我们推向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就像树叶被风吹动一样。我们自然而然的作出一种动作或自我要求一种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来到新环境都充满好奇,两眼发光。以上的行为倾向也能解释为什么孩子会把东西放入嘴里,以便探查究竟咬的是何物,为什么他们要拆除玩具,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然。由于上述的倾向,我们才能看到精美的手工和艺术品。我们都知道从操作到掌握精确和最终的完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恰恰因为人类的这种本能的行为倾向,才促成今天的科技发达与文明时代。
发现了孩子的秘密才预备,才设计
蒙特梭利所谓的预备的环境,其实就是根据上述的行为倾向而设计和预备的。蒙特梭利一再表明,是孩子向她展现了这个秘密,而她只不过让这个秘密的真相继续发生罢了。
因为了解了这些倾向,所以蒙特梭利认为老师不需要强迫孩子学习或工作,因为孩子本能的倾向会驱动他们进行探索、操作、重复、求方向、找定位、求秩序感、求精确、求完美。他们还愿意沟通,愿意分享他们的想象空间。所以,蒙特梭利的环境里,充满了让孩子产生好奇、驱动他们动手、允许重复、继续探索、继续想象的工作材料。
工作材料的设计是为了回应人类的行为倾向
为了满足孩子上述的倾向,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工作材料,让孩子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找到一套材料,一些工具,进行活动、进行操作、进行想象。这些工作材料,就是现在我们能在蒙特梭利教室里看到的满满当当,排列在“教具柜”上的材料了。
Open or Close Ended Materials 开放式或封闭式的材料
蒙特梭利根据孩子的行为倾向,设计孩子爱做、可以做、可以因此获得想象与多元沟通的材料。她设计了日常生活材料,让孩子可以像成人一样,打扫环境、清洁地板、洗碗、刷桌子、准备食物、种植食材、准备餐桌、邀请客人、照顾动植物等等,还有各类的手工艺术制作的材料。这些材料为了方便孩子,都选择孩子能掌握的大小尺寸。还有如语文字卡、语文游戏材料则是为了满足孩子对文字理解的求知欲而设计的,因为蒙特梭利发现孩子们经常指着街边看到的字问这是什么字。此外她也设计了许多文化材料,比如认识地理、认识历史、认识生物、物理、化学、艺术、人文等的学习材料,因为她发现孩子对这些身边发生的事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当然,她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的数学材料和颇受赞誉的帮助精确感官判断的感官材料。
蒙特梭利是有目的的引导着孩子。她心里想着,孩子如果有机会这样做,就可以...所以她设计出来的材料,多属于功能性的,Task Oriented任务导向的。在她的《发现儿童》一书里,她说明是孩子向她展现了某种需求,她才会依据这个需求去设计、制作、最后要达成的,就是帮助孩子预备好他们要做的材料,让他们可以因此获得成长所需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人因此认为,蒙特梭利所设计的材料,多是属于Close Ended 的材料。也就是目的性极强。目标精准。目的是起心动念之想,目标是心之所向之处。目的好比拉弓的动作,目标好比靶心。为什么拉弓是目的,箭要射往何处是目标。
在《发现儿童》第十一章指导练习的技巧中,蒙特梭利要求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物的孤立:她要求老师必须将桌面清理干净,只留下老师要指导的材料。这样孩子才能心无旁骛;
2. 正确的操作: 她要求老师必须指导孩子如何使用材料或工具,老师要自己操作示范一两次,再让孩子自己做。
3. “如果教师发现孩子使用材料的方式无法达到目标,也就是,无法帮助其智能的发展,她应该加以制止。” (光华版第163页)
4. 如果孩子“使用材料去满足一些不该满足的需求时,他根本就不是在使用材料了。结果只是浪费精力。制造骚动。” 她把这种错误使用材料的行为比喻为“身体的大量失血。”这对健康毫无意义。她建议此时“教师的权威就应该介入,给予儿童温和而有效的帮助,接触其幼小心灵的困境。” (光华版第164页)
蒙特梭利同时也强调老师要尊重有益的活动。“不论是模仿老师使用材料的方式或自创其他方式而能够有助于其心智的发展。此时,老师就不可以去干涉,也不必去纠正小错误。”
蒙特梭利对孩子的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有严谨的指导性原则与方法。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将75%的培训时间,用在认识这些学习材料(常被称为教具)上。在《发现儿童》第十章教师中,她给老师定下两个重要的任务:
1. 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2. “清楚教具(也就是儿童发展的工具)的功能。” (光华版第160页)
刚入行的5年,我对此深信不疑;再来的20多年,我开始进入自相矛盾的思考与实践中。我承认,权威的拿捏是最难的,因为我们会判断错误、我们会因情绪坏事、我们也会因为骄傲而失控。
重要的是,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发展层次而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读。过多的约束后究竟还存留多少自由给孩子?这是最难掌控的。如果总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那自由何在?这又回到了Magda Gerber说的纪律是要考虑何者最重要。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最大的考验就是教室管理,而教室管理最理所当然的,就是好管理,那如何做到好管理--权威是也!
有勇气看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承认自己错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大胆地将教室里所谓的蒙特梭利教具柜全部清除,重新设计环境时,我终于看到生机。后来来了一位在国际幼儿园担任蒙特梭利主教老师的人来面试。面试她的老师面有难色地跑来求救,要我见见这位“资深”老师。这位老师见到我之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你们是做蒙特梭利的吗?我说是呀。她说:可是你们的教室连教具柜都没有?我说没有教具柜就不是蒙特梭利了吗?她说当然,除了没有教具柜,教具摆放也很奇怪,好像也不齐全,你们还加了一些不是蒙特梭利的材料。最后她说:我无法在这样的环境做蒙特梭利。哇哈!我终于找到答案了。我必须感谢这位老师,因为她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把蒙特梭利框死了!
这样绕了一大圈,我想起了克里斯那穆提曾经说过的:当孩子正在追逐鸟儿时,如果我们上前向孩子说,这是鸟,孩子就会对鸟失去兴趣了!克里斯那穆提认为所有给予的知识,都是一种条件化的束缚。它将我们囚禁在既定的牢房里,从此学习者无法获得自由。
我们真的无法猜测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想到什么?孩子是无限的,而我们却是受制且有限的一群人。以有限裁度无限,才是我们的悲哀!
这个问题一直回荡着:
如果蒙特梭利教室没有了蒙特梭利设计的材料,还能做蒙特梭利吗?
蒙特梭利这样说
“认识、爱与服务乃是所有宗教所标榜的三大目标。但是,儿童才是我们灵性的真正创造者。他教导我们大自然的计划,使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与性格发展的方式。并且他详细地描绘出各年龄阶段的计划及工作,以及遵循生命的法则所需要的自由与专注。他使我们明白,最重要的并不是物理学、植物学或双手的作品,而是意志以及人类经由工作而自我建构的精神要素。儿童是人类精神的建造者,而对儿童自由发展的阻碍乃如禁锢了人类心灵的围墙中的石头一样。” (光华版《吸收性心智》第21章,儿童的占有欲及其转变,第265页)
这让我想起小学毕业时,我最爱在同学的纪念册中写的一句话:
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