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Pikler中心学习慎思
- 苏小妹老师
- Oct 16, 2018
- 7 min read
原文刊登在2018年2月13日国际华文蒙特梭利协会之微信公众号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018年1月22日,我抵达匈牙利布达佩斯。这次前来,回应的是26年前的一个承诺。那是1992年,Magda Gerber(1)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祖国、她的家庭医生和影响她一辈子的师长,一位在匈牙利照顾家庭和孤儿的儿科医生Dr.PiklerEmmi。从此,我开始了对布达佩斯的向往。
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待人的态度
Pikler医生强调的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对待人,尤其是对待婴幼儿的态度。她为学习者打开了一道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除了食物和物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互信关系。有了这一道互信的光芒,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意义和拥有喜乐的心态。
想象一下二战结束后的境况。断墙残壁、食物短缺之外,还有一群流离失所的婴幼儿。他们身心具疲。对人、对环境完全失去了信任。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只是饥饿,而是失望。因此,往后几十年对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的成长追踪中,发现他们性格孤僻、态度冷漠、自残、自杀、破坏、继续虐待幼小动物或人、长大抛弃家人孩子的,似乎是常态。
1946年的Pikler Emmi 医生,照顾着同样经历的孤儿。她除了要管理会偷吃孩子食物的照顾者外,还需要研究和思考如何帮助这群对自己,对人与环境不再产生兴趣与信任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相信自己和身边的人,重新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成了她的当务之急。
从尊重与呵护兼具的照料细节做起
在Pikler中心照料婴幼儿时,讲究的是照料时的每一个抱起、放下、移动的顺序;穿脱衣服、换洗尿布的过程、洗浴、喂食、睡眠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要保持着流畅的仪式感,都要让被照顾者感觉到精神上的被尊重和肉体上的被呵护。
学习时看到的每一个视频,照料者与孩子之间的眼神交流、肢体互动都能让我感觉到爱的渗透。这就是Pi kler医生的独到之处。她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美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到自己的参与会让整个互动过程更有趣、发现到自己的主动可以让互信关系更结实。与此同时,双方都能更感觉到亲密的同在感。这种同在感才能滋生爱与信任和对未来的预期与憧憬。
每一个照料的过程,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等待是照料过程中最美妙的瞬间;语言交流中的描述现状、预告程序和婴幼儿的微细回应是照料过程中彼此学习的契机,这两者的交错,形成了一只美妙的舞蹈。彼此进退有度,温柔有加。照料过程中最忌任务导向。当我们倾向于任务导向时,我们传达了我们对“事”的倚重,人的感觉和交流不重要;但是当我们倾向于互信关系导向时,我们传达了人比事还重要。
当人比事物重要时,我们就不在乎时间了,因此不会出现匆忙催促的狼狈像,有的自然就是悠哉闲哉的优雅与泰然——这不就是生活美学的最高境界吗?
所以不催促成了Pikler对待孩子的第一要领
活着当下
Pikler医生让孩子活在每一个当下。Pikler中心不讲究什么时候学习什么。When。这与现代教育过度关注何时学?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得更好的方向似乎背道而驰。Pikler医生关注的是孩子是怎么做到的?How。她提出让孩子自由游戏,希望我们摈弃孩子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玩?怎么回应?而是从孩子怎么学会?怎么做到?怎么玩到?怎么思考?来观察和理解孩子。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去自由探索和寻求答案比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教导他们更有意义,因为孩子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引发他们更爱自己、更爱与这个世界里的人事物建立链接。如果一味的帮助他们,对他们的主动性予以否定,其实就是在传达一个负面的讯号:你还不行、你不能这么做、你必须听我的。不听话就是不乖,就是逆反。
当我们不时想要修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激起的是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满意、让他们产生羞愧感和内疚感。这是人类能量场中最最低的能量,可以因此导致个体对自我的厌恶、自残和自杀。
当我们告诉孩子该怎么玩这个玩具时,我们已经限制了他对玩具的探索和想象,已经隔断了孩子和玩具之间建立的融通关系。学习可能因此就结束了,或者变得无味了。在Pikler中心,大家关注的是孩子会怎样玩这个玩具而不是该怎么玩这个玩具。这里最大的区别在尊重个体的能力和让学习者拥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过程。主动学习强调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并思考学习的当下和改变学习以对应新的学习变化的过程。
所以不教、不批判是Pikler的教育核心
现代生活中的工作关系、爱人关系、亲子关系通常会在彼此约束中变酸了。过多的要求成了成长的束缚。不相信自由与自律是一体的两面 (2),不能够自由释放自己的潜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是现代人的痛点。因为大家会担心因此破坏了彼此的关系。不能给予对方自由其实会直接流露出不信任对方的讯号。不信任是破坏关系最毒的一招。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3),也就是人际关系是决定能否点燃幸福感的火柴。哈佛大学的70年追踪调研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与幸福感的根本(4)。
当我们给予孩子自由的时候,我们也释放了自己。毕竟约束会产生压迫感,而这种压迫感会让人窒息。
所以自由及建立互信关系是Pikler对待婴幼儿的核心思想
Pikler医生在践行尊重的过程中,是真实做到而不是光说不练。Anna Tardos老师, Pikler医生的女儿在給我们上最后一节课中重新强调建立互信关系的重要和如何尊重每一个个体彼此建立的关系。她认为每一个亲密关系的建立,都有其意义存在。祖孙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关系都需要得到尊重和肯定,不容另一方来评价与干预。这是我受到的第一记棒喝。因为自己经常老王卖瓜。这就坏了尊重,也没了尊重。凭什么由祖父母养大的孩子和他们长久建立起来的关爱互信关系就不比由亲身父母养大的孩子坚实?凭什么后妈后爸、单亲家长与孩子建立的关系一定不会健全。我们因为不愿意看到这类所谓的不健全家庭关系反而更宽容更包容更接纳,而有目的的去干预和诋毁,并要求对方不要相信那样的关系。这种猜疑与不信任,就是不尊重。
尊重在我们互动的行为中常被忽视。在蒙特梭利教室里,有一个不明文的规定,每一样蒙特梭利设计的学习材料都必须由老师示范后才能使用;又有甚者,还必须依照老师的示范流程重现,不一样的做法可能会受到纠正。这是第二记棒喝。 Pikler中心老师说到:蒙特梭利博士在设计她的材料时,已经事先预想它可以达到的目标结果,即获得某种任务技能或知识概念;因此她设计了一定的路线到达终点。这是目标导向的引导;而Pikler从不对所提供的材料,有预期的设想,因为她强调自由探索与想象联结的过程,采用建构式教育模式Constructive Model。让孩子从主动选择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获得技能。最终能独立生活。蒙特梭利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强调任务导向Task Oriented。她希望孩子掌握技能,从主动选择到允许其在过程中自由 重复探索至到获得知识与技能,最终也能朝向独立生活。
尊重是Pikler的互动基础
Pi kler 和蒙特梭利之间没有可比性
究竟Pikler和蒙特梭利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冲突,需不需要分出优劣?个人觉得他们之间实在没有可比性。就像苹果与橘子一样。两位大师在同一个时代为了孤儿和平民窟的孩子献出一生。最终在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中长大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独立的个体,都能贡献社会。两位大师的时代背景与机遇,成就了两大引导方式Approach。殊途同归。作为每日都需要亲近婴幼儿的幼师,千万不能执着在哪一派和哪一帮的比较,陷入非黑即白的陷阱。这不但对大师不敬,更封闭了自己。就如《金刚经》讲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如闇(暗),则无所见;若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见种种色。”
Pikler 对婴幼儿的理解、照料与教室管理之道,恰好补足和扭正了蒙特梭利在0-3岁发展阶段中的缺失与忽略的空档。这个部分的慎思审思,才是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2018年1月能在Pikler中心学而时习之,真真是不亦乐乎!
这又让我回到了1993年。那年我接受了Magda Gerber的建议,到美国加州Pasadena的太平洋橡树大学修读幼儿教育硕士学位。因为大学隔壁,就是Magda Gerber 设立的RIE中心。而我就是在这里实习时,才实际理解了蒙特梭利博士讲究的自由、尊重与信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教与不教之间,来回琢磨、试验与实践。
此为本人回忆录《请告诉我怎么做?》之序也!
注:
(1)1946年前.Pikler Emmi 是MagdaGerber 的家庭医生。Pikler Emmi 医生在做家访时,会指导父母如何观察孩子,记录孩子的成长,同时指导家长如何照料孩子,如何与孩子互动。MagdaGerber 后来移民到美国,于1978年在洛杉矶成立了婴幼儿资源中心Resourcesfor Infant educarer( RIE)。中心遵循着Pikler 的理念,并以父母示范课堂的方式,帮助家长成长。
(2)蒙特梭利的自由与纪律说
(3)阿德勒的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来源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
(4) TED Talk: What make a good Life?